大家好,我是桔子媽媽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在大街上有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子發瘋似地打自己的奶奶。奶奶大概有五十幾歲的樣子,一邊反抗一邊躲閃,而孩子呢不依不撓地追打著,又是抓頭發,又是踢,又是打。看到這樣的情境你是不是也很生氣。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么辦呢?

教育專家說孩子在3-6歲時期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等孩子長大了,你想再改變那就困難了。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一玩就不肯回家,一哭就停不下來。還有的孩子調皮好動,上課坐不住。或許在家調皮搗蛋,一到外面就畏手畏腳。

面對這樣的孩子,你平常是怎么教育的呢,是嚴厲地訓斥呢,還是任由他去。或是拿起衣架給他一個下馬威呢?

回想一下你自己都有哪些行為習慣呢?比如潔癖,挑食,勤快,懶惰等等。你知道你的這些習慣是怎么形成的呢?這些習慣一定是日積月累才形成的,現在要想改變它是不是很不容易呢?

其實在每個人在長過程中,身邊的大環境,小環境等都會對我們的行為習慣帶來很大的影響。

比如你生活在一個文明禮貌,具有書香氛圍的家庭里,那么你一定耳濡目染地形成了愛學習的良好習慣。

而你生活在一個暴躁嘈雜,批評打罵的家庭里,那么你一定是叛逆的。

總結一句話就是行為習慣的養成要乘早,其次就是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輕松愉快民主,具有良好榜樣的家庭教育環境。

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說說如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

家長就是孩子的榜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長平時的一些言談舉止不注意的話,就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榜樣。比如家長一整天在家打牌,那么你的孩子一定從小就迷上了打牌,說不定長了后還會迷上賭博。

記得一次在區域游戲當中,我看到幾個小朋友在玩撲克牌,而且還有模有樣的,我就問其中一個小朋友:“你們在玩什么?”他說“打撲克啊,我爸爸在家就是這樣的玩的”。我聽后一驚,這就是學習的榜樣,都不用刻意去教的。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所以家長在孩子面前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不要被孩子當成了反面教材了。

一個講禮貌,愛學習的家長,他的孩子一定不會差的。相反一個家長性格暴躁,動不動就打人罵人,那么我相信他的孩子一定不會文明的。

所以要想讓孩子停止不良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你做起。

比如現在的人都喜歡看手機不喜歡看書,但這種習慣會對孩子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孩子正處于學習課本的時期,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沒辦法靜心看書,那么對他的學習一定是有影響的。所以家長可以在家里布置一個書香的氛圍,給孩子一個小書房,多帶孩子到圖片館,接觸書本,家長每天抽十分鐘時間陪孩子看看書,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一個讀書的好習慣。

多鼓勵表揚,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剛才說了榜樣的力量,那么光有榜樣就夠了嗎?你有沒發現你越表揚孩子,他就變得越乖,而你越罵孩子,他就越不聽話。這是因為贊美的力量。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羅森塔爾做了一個實驗,他去一個小學里隨機挑選一些學生,擬了一份“最具發展潛力”的名單,然把這份名單交給老師和校長,并讓老師保密。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里,老師都有意無意地贊美和表揚這些學生。過了一段時間,羅森塔爾又來到這所學校,卻驚訝地發現,這些孩子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性格也很樂觀開朗,表現出很強的求知欲。而這些學生當時只是非常普通甚至是比較差的學生。

可見贊美對一個人的推動性有多大。小孩子是很喜歡被人表揚的,你越表揚她表現就越好。

我有一個學生,可以說他是很調皮搗蛋的,不是在墻上亂涂亂畫,就是把玩具扔地滿地,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時總愛打人,搶玩具。媽媽在家也經常批評他,甚至還打他。雖然會得到暫時的效果,但時間長了,他卻變本加厲不聽話。媽媽十分無耐地找我,問我該怎么辦。

我告訴她你先忽略他的缺點,找找他的優點 。她說:其實樂樂很聰明,課本上的知識他一點就通,吃飯也很快。口齒也很伶俐。

我說那你就放大他的優點,有意無意地表揚他好的地方,不管是多小的事,只要他做了,你都大聲地表揚他。甚至他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也可以反著表揚他。

比如他要搶玩具的時候,你就說“樂樂今天又交到一個好朋友啦,那我們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玩具啊。”

比如他把玩具亂扔,你可以先問問他在干嗎,其實有時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也不要一味地制止。說不定他能告訴你玩具在開會呢。那你就可以根據他的話說:“開完會了玩具要回家了,不然媽媽會著急的”不管他收得整齊不整齊,你都要表揚他。

我讓媽媽在家里設一塊表揚榜,只要樂樂做對一件事,就可以在墻上貼一朵紅花,等積累到一定數量了就可滿足他的一個愿望。

一段時間后,媽媽說樂樂變化很大,不會再欺負小朋友,還能主動幫媽媽做事情。媽媽可開心了。

所以表揚和肯定能給孩子帶來很大的信心,而信心是走向成功的基礎。

及時掐滅孩子任性的火焰。

前面我們講了暫時忽略孩子的缺點,放大孩子的優點 ,從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是這個缺點要有一個度。比如孩子用自己的方法來取得家長的妥協,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習慣是不允許的。

現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獨生子女,每個孩子都受到全家人的愛護。所以對孩子百依百順。要什么就給什么,長此以來,造成了孩子任性,自私的性格。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 。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經歷,帶孩子去逛街,孩子硬是要買一個家里已經有了的玩具,你不答應他,他就哭著不肯走。這種場景相信很多家長都碰到過。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一節課中說道,孩子在2歲時就有了規矩意識.這個時候要讓孩子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比如上面的案例,李玫瑾教授說,這個時候你要堅定而平和地告知孩子,鬧是沒有用的。

然后你直接把孩子帶回去,單獨放在一個房間里,而這個時候呢,家長也不要不理他,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害怕。而是陪著他,看他哭,什么也不說,因為你說什么他都聽不進去。等孩子哭累了,你再給他一杯水,一條毛巾,讓他擦擦臉,這樣既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關注他的,又能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堅定的,他是要遵守規則的。

等孩子心情平靜后再給孩子講道理。這樣幾次后,孩子一定不會再無理取鬧,因為他知道這樣鬧是沒用的。

其實孩子是很聰明的,只要他一次戰勝,以后她就用類似方法對付你。孩子在3-6歲的時候你還能控制得住,但如果等到少年期,那么你就無法控制孩子了,這個時候他威脅你的方法就更多多。動不動離家出走的,動不動就要跳樓的,那都是在幼小時期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造成的結果。

所以在幼兒時期就要及時以掐滅孩子任性的火焰。

【本期小結】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今天的內容:

面對 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我們家長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對幼兒 造成不良的影響,從自身做起,從周圍的環境做起。其次我們要多鼓勵孩子,用激勵的言語代替批評與指責,積極參與孩子的游戲,多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溝通,多表揚多鼓勵。另外,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在一些原則性上的事情,一定要堅定,不能放松,讓孩子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幼兒時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一定要乘早發現及時調整,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將來的成長奠定基礎。

我是桔子媽媽,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