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批評孩子?做好這4點,孩子越來越優秀
批評,是再常見不過的一種教育方式。
然而很多家長卻反映,平時批評孩子總是沒用,孩子還是不聽話,反而每次批評完,和孩子的關系變得更差了。
還有的家長表示,擔心批評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不敢輕易批評孩子,但又怕這樣會縱容孩子,不知道該怎么把握這個度。
以上問題,都是因為家長沒有掌握正確批評孩子的方法。
正確的批評,孩子聽得進去,愿意配合父母,既能認識到錯誤,也不會影響自信心。
家長關鍵要把握以下4個原則:
01
批評要講時間場合
看過一則視頻,一個男孩一邊哭一邊對爸爸說:
“學校那段路,我不想要你說我。如果你上班那段路,我說你老是喝酒喝到吐,你會認為我不給你面子。我也是要面子的。”
男孩說得特別委屈。
原來爸爸在送他上學時,經常在路上批評他,很多時候還會在同學面前揭他的短,被同學聽到了,嘲笑了他好久。
當時的他覺得自己特別沒有面子,所以才對爸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家長總覺得孩子小,不需要考慮他們的面子、自尊心問題,于是在批評孩子時也不分時間場合,張口就來。
親戚朋友來家做客,孩子沒有打招呼,家長也不管人多,批評孩子:“這么大人了一點都不懂事,不會喊人啊?”
公交車上,孩子不小心把吃的灑了,家長嫌丟人,數落孩子:“笨手笨腳的,真是沒用。”
老師喊孩子和家長一起到辦公室,家長當著老師面批評孩子:“平時在家就懶死了,不愛寫作業,天天玩手機!”
其實,孩子從2歲左右開始,就會考慮到別人如何看他們,并建立自己的形象和尊嚴。
當眾批評孩子,會讓孩子感到“面子掛不住”,本質上是自尊心受損,他最大的感覺是羞恥、難為情、想要逃避,甚至會為了維護自尊心而憤怒,反抗。
這時,家長的批評再有道理,孩子也聽不進去。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的自尊心經常受損,就容易出現”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的消極心理,更加不聽話、不上進。
因此,批評孩子的第一個原則,就是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不當眾批評孩子。
如果場合不合適,一定要忍住,可以把孩子帶到一個單獨的空間再跟他溝通。
家長在教育中,時刻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更自尊、自愛,有想要變得更好的意愿,從而自發地約束自己的言行。
02
控制好情緒,冷靜平和地與孩子溝通
家長什么時候會批評孩子?通常就是在孩子犯錯、闖禍、表現不好的時候。
這些時候,家長的情緒很容易失控,于是批評變成了單純的宣泄情緒、朝孩子發脾氣。
比如,孩子偷偷拿家里的零錢花,家長不斷質問孩子錢去哪兒了,罵孩子:“這么小就偷東西,以后還得了!”
批評孩子,如果家長反應過激,不能控制好情緒,孩子會感到恐懼不安,注意力都在父母的情緒上,不能明確地認識到自己錯在哪里。
而且,越是發泄情緒,越會激起孩子自我保護的心理,不愿承認錯誤、叛逆反抗。
還有些孩子,由于害怕父母激烈的情緒,犯錯后不敢說實話,選擇撒謊、逃避,甚至做出難以挽回的事情。
在新聞上,常常看到一些孩子做錯事了不敢回家,甚至跳樓輕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父母情緒管理的失敗。
蔡康永曾經說過:
“批評的目的在于打動對方,使得對方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回到正確的軌道上,而不是貶低對方。”
批評孩子時,家長可以嚴厲、嚴肅,但盡量不要發脾氣,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引起孩子的思考。
比如孩子把客廳搞得一片混亂,可以對他說:“媽媽下班回來已經很累了,看到客廳這么臟亂,真的感覺很不舒服,心煩意亂,你能把你的玩具都收好嗎?”
保持情緒的冷靜、平和,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告訴孩子哪里做錯了,應該怎么做?為他指明方向。
批評的話越具體,越有說服力,孩子越能清楚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應該怎樣改正。
家長若是情緒激動,必然沒辦法冷靜客觀地指出問題所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03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