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娃吃飯總追著喂?別等到寶寶不愛吃飯了,才發現是忽略這點
孩子不愛吃飯是家長比較頭疼的一件事情
為什么寶寶年齡越大,吃飯就越來越費勁呢?
↓↓↓
吃飯沒有以前多,還總是邊吃邊玩
吃飯都是強迫性,威逼利誘才肯吃上幾口
每次吃飯都像打仗一樣,滿客廳追著跑
平時吃得太少了,體檢時身高低于平均水平....
不論是新手媽媽,還是二寶媽媽,可能都會經常遇到上面的情況。小的時候,擔心孩子吃奶的問題,稍微長大了又開始擔心吃飯的問題。
看到網上別人家孩子吃飯吃得好香,自家孩子吃飯那么困難而且量還少,還擔心會出現挑食、偏食的習慣,會不會影響身體發育呢?
《中國 0~6 歲兒童營養發展報告》指出:兒童早期特別是生命最初 1000 天(即從母親懷孕到寶寶2歲),母嬰的營養情況會影響孩子一生健康。
因為0-3歲正是孩子生理和智力發展的黃金期,寶寶不愛吃飯,營養難免跟不上,缺少營養,健康就會受影響。
所以說:吃飯是件大事,千萬不能忽視了!!
寶寶為什么不愛吃飯
寶寶不肯吃飯,一般是因為以下幾種原因,看看你們有沒有踩雷。
過早或過晚添加輔食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以及美國兒科學會均建議在寶寶4~6月齡,最早不得早于4月齡給寶寶添加輔食,最晚不要晚于8個月。
過早的添加輔食增加寶寶的腸胃負擔、增加過敏風險。過晚添加輔食,可能會影響以后的飲食習慣。
4~6個月是寶寶味覺發育的敏感期錯過之后可能會造成寶寶日后養成挑食、偏食不良習慣。
等到寶寶 1 歲以后,要開始注意控制奶量。因為如果孩子不節制的喝奶,會減少對輔食的興趣,變得不愛吃飯。
而且奶類的營養單一,如果孩子被奶填飽了肚子,水果、青菜、肉類、海鮮等都會攝入不足,也會導致營養失衡和營養不足。
過度喂養,把吃飯當任務
追著喂飯、邊看電視邊吃飯、經常催孩子吃快點……這些常見的喂養習慣,其實都在無形消耗孩子對于吃飯的興趣。
1歲以后孩子逐漸有自我意識,想自己吃飯,不喜歡被喂,而拒絕吃飯。這樣的拒絕,家長要能及時分辨出來。建議爸爸媽媽在孩子1歲左右的時候,開始鍛煉寶寶獨立就餐的能力以及習慣。
一旦由別人來喂,主動權喪失了、樂趣也消失了。再加上我們給寶寶喂飯,很容易怕寶寶沒吃飽,從而導致過度喂養。
食欲等其它原因
本身孩子就不餓。孩子不像大人一樣,到點就要吃飯。建議家長可以記錄一下每天孩子進食的種類、進食量以及進食時間,一周左右家長大概就能找到孩子吃飯的規律。
缺鋅、貧血等都可能會引起孩子食欲不振,不愛吃飯,但是微量元素的缺乏會伴隨著其他癥狀。比如缺鋅的孩子,除了消化功能減退外,還有生長發育落后、免疫功能降低、智能發育延遲、皮膚粗糙、皮炎、地圖舌等癥狀。
如何讓孩子愛上吃飯
如果你家寶寶還小,那么,不用擔心:從小培養好的自主飲食習慣,比起孩子已經養成了不好的飲食習慣再去糾正,要容易太多了。
具體怎么做呢?最重要的:把握孩子自主進食的黃金期!
一般來說,寶寶在 12 月齡左右,會出現這些信號:不想被大人喂飯、飯勺伸過來的時候搖頭躲開、伸手去抓大人手里的食物或者勺子、會盯著大人吃飯、模仿大人咀嚼的樣子……
這些,其實就是寶寶在告訴我們——我想自己吃飯啦!
建立用餐儀式感
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關掉電視放下手機,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可以給寶寶準備一個兒童餐椅,固定好位置用餐,讓孩子知道一坐到這個椅子上就是要吃飯, 從小養成固定位置吃飯的習慣。
不強迫孩子進食
當孩子不愿意吃飯的時候,不要強迫孩子,也不要追著跑著喂孩子吃飯。但是也不要怕孩子餓著,給他準備一堆零食。如果到了飯點孩子不餓而強迫進食,反而會影響吃飯的樂趣。當孩子餓的時候,自己便會主動吃飯,這是天性。
給孩子吃飯制定規則
首先要給孩子創建一個好的吃飯環境,比如吃飯的時候不看動畫片,不邊玩邊吃飯。其次,給孩子規定吃飯的時間,比如半個小時,可以根據孩子平常吃飯的平均速度制定一個標準。還有每天最好固定好進餐的時間,這樣有規律的進食有助于寶寶的營養吸收。
給孩子提供手抓食物
手抓食物鍛煉手眼協調能力、咀嚼和吞咽能力,孩子學習自己吃飯,也能讓喂養更加輕松。1歲以上的孩子,選擇手指食物的特點,不一定用手能捏爛,只要不是連大人嚼著都費勁的,都可以。比如餃子、圓白菜、豆腐干、菌菇類、梨、小番茄等。
吃飯本來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有美味的食物,可以品嘗到不同的味道。當我們抓住孩子的自主進食信號,結合孩子的用餐喜好(餐具、菜式、口味...),你會發現,讓孩子乖乖吃飯,原來也很簡單!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