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幫孩子學會養成自律的習慣?你可以用這幾個辦法來解決
自律,是一個需要孩子擁有一些基礎能力才能獲得的能力,也是幫助孩子們培養出擁有更多綜合能力的基礎能力!
真正自律能力的養成,是孩子們,無論從學業的提升、人際的交往、自我的認同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特別值得我們家長們重視和反思的一個話題。
為什么要讓孩子學會自律?
對于孩子來說,自律與專注力同樣重要,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自己設下的目標。
心理學上有個特別有名的棉花糖實驗,讓4歲的孩子待在一個房間,告訴他們,棉花糖可以隨時吃,不過,如果等到實驗人員回來再吃,就可獲得更多的棉花糖。
實驗開始,有的孩子立即大口吃掉;有的堅持了一會,最后沒忍住;有的孩子不斷用唱歌、自說自話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堅持到最后,得到了更多棉花糖。
實驗結束后對這些孩子跟蹤調查發現,能堅持的孩子明顯比其他小孩更優秀,更受人歡迎、工資更高等等。
而那些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人際關系較差、不善于應對壓力、注意力不夠集中……
自律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不自律的人痛苦卻大同小異。
每個人都有惰性,孩子更不例外,早上想賴床,看到玩具就想要,看到零食就想吃,喜歡玩不想寫作業……和他們說自律,似乎很難。不過,這并不代表父母可以忽視孩子的自律能力。
與母親建立健康的依戀關系
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是從媽媽那里體驗和獲得的,比如:擁抱、觸摸、親吻,讓孩子體會到接觸帶來的安全感,這是很容易做到但又常常被家長忽視的,小一點孩子的父母,可以嘗試堅持給孩子做撫觸;
父母對孩子發出的信號敏銳地做出反應,是孩子感受到我是有價值的、我是安全的,提升親子關系潤滑劑,也是建立安全感的途徑之一;盡量不要母嬰分離,也不能不打招呼,媽媽就偷偷地離開。
積極鼓勵性的家庭養育氛圍
比如,孩子6個月以后,父母就要有意識地鼓勵孩子獨立探索,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永遠都在身后默默地支持他。
隨著孩子長大,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不是用打擊、指責的言語,而要多提供鼓勵的語句、積極的態度。
幫助孩子樹立守規則的意識
凡事設一個合理的規則,是培養規則意識的重要開端
規則是什么?就是定出來讓人遵守的做事規程和行動準則。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則的爭先恐后會造成社會的混亂,想孩子自律,也要教他學會遵守規則。
現在的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給什么,如果都滿足,他們會變得無法自控,所以平時在生活細節上就要有意識培養孩子自律的美德。
比如我不允許孩子過多吃甜食,只設定某些特殊的節慶日來品嘗一些甜食;零食也幾乎不成堆的買回家,而是每周去一趟超市,每次約定好只買兩樣東西……這樣一來,兒子很小就表現出不錯的自律性。
孩子的自律,根源在于父母
一個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養出一個真正自覺的孩子。在自律的這條路上,父母首先就要做好榜樣。要記得:自律的父母,孩子都不會差。在這條路上,彼此守望,一起成長,越來越優秀。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