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都是離不開氧氣的,即使是大多數的厭氧菌也需要在氧氣含量低的環(huán)境生存不吃水草的觀賞魚,觀賞魚更是不用說了。水中其實也是有氧氣的,觀賞魚靠自己的魚鰓將氧氣過濾出來,排開水不吃水草的觀賞魚,從而來呼吸。除了一些迷鰓魚,他們可以依靠肺部呼吸。不過,魚缸中是必須要有含氧量的,如果沒有含氧量,那會發(fā)生什么事情?

一、益生菌大量死亡

拿我們最熟悉的硝化細菌來說,他們需要在爆氧的環(huán)境下才可以大量繁殖。不單單是硝化細菌,其他的益生菌也需要氧氣。如果水中含氧量過低,很有可能會抑制細菌生長,并且容易導致硝化細菌系統崩潰,也就是細菌死亡。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硝化細菌系統崩潰了水中的有害物質就不能得到及時的處置,會危害到觀賞魚。

二、水草枯萎,觀賞魚死亡

沒有氧氣的環(huán)境下,觀賞魚會紛紛浮出水面,大口呼吸水面的空氣。這是一些比較耐低氧的魚類的自我保命機制。如果是需高氧的原生魚,比如鳑鲏不吃水草的觀賞魚,馬口魚,很快,沒有幾個小時絕對會出現翻白肚以及跳缸的現象。

水草魚吃嗎_不吃水草的觀賞魚_草魚吃的水草

水草在白天有光照的環(huán)境下可以靠葉綠素來進行光合作用來制造氧氣。但是晚上沒有光照的環(huán)境他們也需要吸收氧氣才能存活。而水中溶氧量過低就會導致水草“憋死”,幾乎沒什么活力。

三、厭氧菌大量滋生,底砂,水體發(fā)臭

氧氣含量非常低的情況下是極有利于厭氧菌滋生的。特別是一些有底砂的魚缸,厭氧菌會在底砂中大量繁殖,最后導致底砂和水體發(fā)臭,甚至水會變色,這樣的魚缸水體基本上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

水中溶氧量弊大于利,我們要如何做才能提高水中溶氧量呢?除了用增氧泵打氧,還有以下幾種方法。

不吃水草的觀賞魚_水草魚吃嗎_草魚吃的水草

將魚缸放置在通風良好的環(huán)境。

魚缸所處的環(huán)境如果通風良好便可以增加溶氧量。這和古法養(yǎng)魚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古人為了不讓金魚缺氧,會將飼養(yǎng)的容器放置于樹蔭底下。這樣的環(huán)境既遮陰并且還通風,而且還有斑駁陽光可以射入水中。當風吹過的時候,風會讓空切流動起來,而一部分接觸水面的氧氣就會溶解,這樣的增氧方法我個人覺得是非常高效的,以至于我用這個方式溶氧十幾條魚還沒死過一條。

水循環(huán)增加水中溶氧。

死水養(yǎng)魚比活水難,這也是為什么一般養(yǎng)殖戶都不喜歡在四水塘養(yǎng)魚的原因。活水是流動的,當水流滴入魚缸的時候會帶入一些氣泡。這個比較好理解,氣泡其實就是氧氣,當氧氣被帶入水中的時候也會溶解進去,從而提高水中溶氧量。

這兩種我覺得是最高效的,當然曬太陽讓水中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也是可以的。這些一般是在氧氣泵無法使用或者是功率太小等等因素出現時才啟用的,不然有魚吃誰還會吃魚頭呢?

水草魚吃嗎_草魚吃的水草_不吃水草的觀賞魚

這里是養(yǎng)魚說,如果你也喜歡飼養(yǎng)觀賞魚,不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yǎng)魚所要知道的都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