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斗魚能不能和其他觀賞魚混養,比如鳑鲏魚,或者小型熱帶魚?
關于中國斗魚的介紹,我的其他文章中有,最常見的就是普叉、圓尾斗魚,還有黑叉、白化品種玉兔等等,現在的新品種那就更多了,我也叫不上來名字。
那么,只要一提到斗魚,某些魚友總以為這個東西的嘴巴很賤,可能會去主動攻擊其他的觀賞魚,近期有很多新手朋友,來詢問關于斗魚,尤其是國斗的混養問題。
說是自己飼養的小斗魚,會經常欺負別的觀賞魚,直接把它們給咬死了。
我也是納悶了,我的視頻中都有啊,那缸小原生魚,不也混養得很好嗎?但是,它們到底打不打架呢?不可能不打的。
戰爭是激烈的,但是,無傷大雅
我的小原生魚缸內,有普叉、有鳑鲏,有條紋小鲃,還有麥穗和蝦虎。
如果非要分出個誰勝誰負?實在不好意思,到現在我飼養了大半年,也沒看出來誰是這個魚缸的王者,總而言之,就是打亂套了。
首先是蝦虎魚占據著底層的根據地,逮誰咬誰,它們之間也在互毆,不管是斗魚、鳑鲏、麥穗等,蝦虎魚是一點也不怵大,所有的魚,見到蝦虎,只能繞道而行。
要說弱勢群體,可能麥穗魚最差勁,它們經常受欺負,不太敢還嘴,有時候也會去攻擊其他小魚,只是它們的個體最小,打起來有點吃虧。
鳑鲏魚在水的中層,也是屬于逮誰咬誰的角色,并且它們之間互毆更嚴重,偶爾會去欺負小斗魚。
條紋小鲃和鳑鲏魚幾乎是勢均力敵,二者不相上下。
其實呢,這其中,最不好戰的,就是這些小斗魚,它們之間的打斗反而很輕,并且游動速度比較緩慢,如果沒有觀賞魚到達它們的身旁,幾乎不會去主動攻擊。
小斗魚之間的打斗也很委婉,基本上是打一下就跑,不像鳑鲏魚、蝦虎魚那樣的記仇,如果某兩條魚打紅了眼,它們能持續戰斗很長時間。
飼養密度、造景和水體大小,都有關系
關于這些小型觀賞魚的打斗問題,無外乎下述幾個因素。
一個是脾氣所致、地盤之爭,再者就是看全體強弱,以及造景、躲避物多少和水體大小。
比如說,類似于孔雀魚之類的,尾巴較為柔弱,游動不是很迅速的品種,肯定不太適合與斗魚、鳑鲏之類的強勢品種混養。
另外的問題,當然是看種群強弱、缸體多大、躲避物多少了。
如果一米的魚缸內,飼養一群孔雀魚,栽種有大量的水草或者有一定的障礙物造景,即使飼養幾條斗魚,那也沒有什么大問題的。
如果魚缸很小呢,斗魚的數量很多呢?那就不好說了,關鍵問題在這里。
相比而言,假設孔雀魚缸內,飼養一群鳑鲏或者蝦虎,那么,這些孔雀魚的尾巴,就有可能保不住了。
因此來說,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源于我們自己個人的分析、判斷和觀察。
如果種群數量控制合適,缸體和造景控制合適,斗魚完全可以和很多的小原生觀賞魚,或者是小型熱帶魚混養,比如說很多很多的燈科魚類,斑馬魚、瑪麗魚、月光、等等,沒有什么大問題的。
再者,這種原生斗魚的適應能力很強悍,在水質、水溫上也沒有什么挑剔,比較容易飼養。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